如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茶罐子”?——本报记者探访韶关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

韶关日报 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琳珍 通讯员 肖光群 2021-11-25 10:23
A+A- 

核心提示

韶关地处南岭南麓,山崇岭峻、云雾缭绕,生态环境极佳、昼夜温差大,已有上千年的种茶历史,核心产茶区位于北纬25度地带,是茶叶生产黄金纬度带。韶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将茶叶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近年来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从品种、品质和品牌入手,进一步提升韶关茶叶的竞争力,帮助韶关茶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富民兴农的产业载体,同时努力将韶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为此,本报记者寻究茶叶在我市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的渊源,探访韶关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市生态环境优越,带动茶园种植面积稳中有增。 韶关日报记者 张伟 摄

我市生态环境优越,带动茶园种植面积稳中有增。 韶关日报记者 张伟 摄

我市举行首届“风采杯”名茶评鉴大赛,由国内知名茶叶专家组成评审小组,按照绿茶、红茶的国家标准进行评定。 范琳珍 摄

我市举行首届“风采杯”名茶评鉴大赛,由国内知名茶叶专家组成评审小组,按照绿茶、红茶的国家标准进行评定。 范琳珍 摄

渊源——  

历史悠久可上溯至1200多年前

韶关种茶历史悠久。在1200多年前的乐昌、仁化就有茶叶生产。唐代陆羽《茶经·八》“茶之出”记载:“南岭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并在乐昌留下“枢室”题名石刻,《韶州府志》记载:“陆羽题名并镌枢室二字,余襄公有记。”又《乐昌县志》载:“(西石岩)有陆羽题名墨迹在焉。”;明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乐昌有白毛茶,茶叶微有白毛,其味清凉”;清代光绪、宣统年间的《曲江志》《韶州府志》称罗坑茶“色红味醇,经宿不变,功专消暑”。韶关不仅盛产茶叶,而且民间流行全国以茶文化发展而成的采茶戏,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

种植——  

生态环境优越茶园面积稳中有增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境内山高雾漫、气候湿润、蒸腾量小、空气中负离子成分高,昼夜温差大及漫射的紫外阳光特别有利于芳香型茶叶的生长。  

据悉,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市茶叶种植发展较快,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市茶园面积达8万亩左右。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多数国营茶场面临改革和茶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全市茶园面积略有减少。近年来,我市将茶叶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出台《韶关市发展大农业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韶关市推进农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振兴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强政策扶持和产业引导,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近五年茶园面积稳中有增,总体稳定在7万亩左右。

资源——

制作绿茶、红茶为主,兼顾乌龙茶、白茶、黄茶

记者了解到,韶关茶叶产品以制作绿茶、红茶为主,兼顾乌龙茶、白茶、黄茶。我市茶叶品多质优量少,因此形成较为稳定的茶叶消费群体,除了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还销往珠三角地区和全国各地茶叶市场及客户,茶叶主产区为乐昌市、仁化县、新丰县、曲江区、始兴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和南雄市等,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种是仁化、乐昌白毛尖和曲江高山茶。  

白毛茶是中国特种名茶之一。韶关的乐昌、仁化等县(市)的白毛茶以其特有的清香和甘醇闻名遐迩。“白毛尖”茶是茶叶中的珍品,它因茶芽粗壮、密披银色毫毛而得名。仁化白毛尖是历史名茶,芽壮毫密、内含物丰富、汤色清亮、滋味甘醇、香气如兰,是我国三大白毛茶之首,属岭南绿茶之极品,曾是清代嘉庆年间宫廷贡品。乐昌白毛尖创制于明代以前,产于乐昌市,为有性繁殖系,属乔木,大叶,早生种。所制红茶,滋味浓厚,茶汤冷后呈“乳汤”,即“冷后浑”;制成绿茶,白毫密披,品质优良。  

曲江高山茶,生态高山红茶,有1200年历史。产于岭南山脉海拔千米以上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雪花山、船底顶、奖公山千年古茶树群落。色红味醇、经宿不变、功专消暑。  

乐昌沿溪山白毛尖和仁化白毛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仁化白毛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雾翔牌”白毛尖茶入选广东省名特优新产品。“红丹舒”丹霞红红茶、“仙嶂”白茶、“雾翔”白毛尖茶和“雪花岩”高山红茶被评为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十大名牌产品。

瓶颈——  

“小、散、弱”现状亟待打破

我市茶叶存在品多质优量少的特点,因此相对存在一定程度的“小、散、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市茶叶产业与全国其他优势产茶区比较,‘小、散、弱’仍然是约束我们的瓶颈。”在日前举办的全市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研讨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洪番表示,目前我市正在出台相关政策解决我市茶叶存在的“小、散、弱”的状况,市农业农村局正牵头制定我市茶产业发展方案,推进我市茶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破解之道

市农业农村局:

聚力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

我市将打造茶产业全产业链,提高茶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市农业农村局正牵头制定茶产业发展方案,整合现有品牌,制定准入标准,提高准入门槛,通过线上线下广泛征集韶关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名称和LOGO,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产品特性突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按照政府引导、协会主导、企业参与的管理运营模式,每年由韶关茶叶行业协会组织各有关茶企以我市区域公用品牌的名义参加农业、茶叶各类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大力宣传区域公用品牌,让我市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国各地,不断提高知名度。  

到2024年,全市茶园面积稳步增加,从目前7万多亩发展到2024年10万亩;茶叶企业营业额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新增2个年营业额超5000万元的较大型的现代化茶叶企业;茶科技水平和茶产品知名度大幅提升,茶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韶关茶品牌、茶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行业名家: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科学系副教授张凌云

产业发展政策要有高度,更要有文化厚度

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科学系副教授张凌云是2021年韶关市首届“风采杯”名茶评鉴大赛组委会主任,目前正参与我市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的制定工作。他表示,从目前韶关茶叶发展的大方向大背景来看,有政策支持,正准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韶关发展茶叶产业,在顶层设计方面,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包括运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做决策。”张凌云认为,茶叶发展了多年实际上会有变种。如果科学地种植茶叶、加工茶叶以及销售茶叶,会面临良种良法的问题。“考虑到品种变异,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做规划时不同品种搭配生产才能获得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加工时也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可以联合科研单位进行研究,有利于科技成果较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育种、栽培、加工的科技含量。选种也需针对丹霞地貌的演化进行推广,目前我了解到新丰、始兴都有优选优良品种,其他县(市、区)也应如此规划,有利于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韶州茶的文化厚度在哪儿?陆羽《茶经》中提到韶州茶,从唐朝开始韶关的茶叶就是有名气的。我们虽然文化丰富,有文化底蕴,但怎样抓住机会,从文化厚度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是产业发展的一大方向。”张凌云还以杭州西湖龙井为例,建议我市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宣传地方文化,从茶艺大赛、制茶大赛、品茶大赛等文旅结合活动,把韶关茶文化名片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出去,最终形成韶州茶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就形成了茶文化的厚度。“我们茶叶产业发展得更好,人们了解得更多,韶关优质的茶叶产业也将得到认可。”

本土专家:仁化县林业局科技和产业发展股股长李道成

做好销售工作打造专业茶叶销售市场

仁化县林业局科技和产业发展股股股长李道成是我市本土茶叶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专家,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他,在韶关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几十年。李道成认为,首先是需要做好销售工作,他建议开辟一区域打造为茶叶销售的专门市场,做好物流、快递等配套服务,持续在线上做销售,有场地的话还可以加大相关活动的开展,推广本地茶叶品牌。李道成也建议行业监管部门建立统一的茶叶生产品质控制行业标准,由行业协会进行统一的培训。

茶企代表一:乐昌市沿溪山茶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燕飞

调整政策补贴准入门槛加大力度保证质量

“我觉得在加工上应该适当提高门槛,根据茶企加工厂房的规模、覆盖茶叶种植的面积进行重点补助,促使茶场提高产能,可以委托加工、代加工,便可规范各项卫生指标、技术标准,还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加强认证制度的建设。”黄燕飞认为,此举有利于韶关茶叶进一步提升标准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黄燕飞认为,我市建设区域公共品牌需同步建立准入制度,借用社会团体组织力量,如农协、茶协,形成合力打造韶关茶叶公共品牌。

茶企代表二:乳源瑶族自治县瑶山王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东

尽快落地区域公共品牌加大奖励和扶持力度

在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方面,乳源瑶族自治县瑶山王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小东与黄燕飞持相同观点。他介绍,近年来在参展参会时品牌推广起了很大作用。“不论是韶关茶、韶州茶还是韶州名茶,最关键是要尽快落地。市农协下一步还需统筹在韶关市做个展区,把有规模的茶企组织在一起,这样推动产品销售效益会更快、更好、更接地气。”  

“我们不少茶企都铆足劲想做大做强,但技术管理仍难以与全国其他优势产茶区相竞争,我们需引进一批在茶叶研究方面有较高造诣的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官方或协会进行对接引进,减少企业成本,这是非常好的事情。”黄小东同时建议,希望政府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如果政府出台的奖励政策多一些,茶企就更有信心和能力去追求企业和产品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更多的茶叶种植户做出更好的产品。”

□记者手记

好茶也怕“巷子深”

韶关山好水好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按理说,这样的好地方出产的茶叶不说是极品,也应是上品。韶关的茶叶在唐代陆羽的《茶经·八》便有提及,茶文化底蕴深厚、不言而喻。但就是这样的茶,仍存在质优量少的现状,茶叶产业“小、散、弱”约束行业发展。  

“我从2005年到华农工作,但是韶关的名茶我喝得不多,了解得也不多,因为周边其他地市宣传发展得更为好。”华南农业大学茶业科学系副教授张凌云一语中的。  

究其原因,是我市茶叶产业和茶文化相互推进的态势尚未形成,好茶也怕“巷子深”,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以良种良法种植加工茶叶,更需要用历史文化加持宣传销售。如此,韶关好茶才能一步一步走出韶关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韶关才能真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茶罐子”。

[ 责任编辑: 何敏 ]
下载韶关发布APP
更多精彩

韶关发布客户端   简介:提供韶关头条热点、时政新闻、社会民生报道、便民查询等服务。

韶关新闻网公众号   简介:关注我,了解韶关第一资讯。

韶关日报公众号   简介:宣传韶关、公益服务,韶关日报微报纸。

韶关新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SGX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