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浑穆 意韵苍莽——读黄亮中国画《书堂余韵》

韶关日报 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瑛 2021-10-31 10:09
A+A-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黄亮的中国画《书堂余韵》是一幅长5米、宽2米的鸿篇巨制。立于画作前,很难不被其浑穆的气象,苍莽的意韵所打动。 

气象浑穆 意韵苍莽 ——读黄亮中国画《书(1008214)-20211031093110

《书堂余韵》(中国画)黄亮作(图片由黄亮提供) 

翁源十多年来矗立起了翁山诗书画院、涂志伟美术馆、文安摄影艺术馆等文化艺术场馆,但书堂石仍然是这个崇文重道的山区县重要的文化标识。  

书堂石位于滃江流经三华的江中心,因晚唐现实主义诗人邵谒在此筑室读书而流芳。据清《韶州府志》载,邵谒年轻时为县吏,一天,县令有私客到访,令其铺床待客,不从,怒而割发悬于县门,并发誓“学苟不成有如此发!”继而发愤苦读,终成“岭南五才子之一”。“五岭以南,以诗文鸣者,独谒与曲江公(张九龄)巍然并存”,《全唐诗》存其诗32首。书堂石如逆流而上的航船,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翁源人中流击水、劈浪扬波。  

感于邵谒的人生际遇和铮铮风骨,黄亮继创作同样尺幅的纸本水墨《书堂夜唱》后,意犹未尽,历时数月,殚精竭虑,再作《书堂余韵》,一咏三叹,韵味绵长。  

《书堂余韵》绝大部分画幅被迎面而来的山石所占据,大有壁立千仞之势。这些仿若石灰石的岩石布满褶皱、裂纹、奇崛。纹路纵向而多折,不同于太行山石的横向断层,仿佛在诉说着邵谒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硕大的石壁上只零星地顽强生长着几株枝影横斜的松树,它们石缝插针、立根破岩、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一如邵谒那倔强的生命。  

巍峨的巨石脚下有三处各自独立的粤北农家小院,画面中右下角的一处,在有六七间小屋的江心岛中,这就是邵谒当年刻苦攻书的书堂了,也是画家心中的文化殿堂。他筑在岩层重叠、山石嵯峨的孤岛上,与岩石犬牙交错、融为一体,显得那样傲然不群、孤独耸立。面对此情此景,令人不由想起邵谒“东门绝发挥尘去”的悲愤情景和“书尽人间伤与苦”的悲悯情怀;更使人联想到邵谒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坚强意志。  

《书堂余韵》的浑穆与苍莽,除来自其大块面构图外,也与设色和用材密不可分。灰色,沉静而不艳俗,似夜色,如梦境,若仙家,意味苍莽,契合余韵题义。画家所采用的重彩颜料比之水墨更具质感,棱角分明的怪石、浮雕般的沟壑、长出画面的劲松,具象浑穆,让人有触而生痛之坚硬感,又分不清痛点来自顽石还是对邵谒命运的感叹。  

这感叹被作者通过题款加以强化:山之高兮君在其中,水之远兮情之所系。吾心之所倚兮梦回唐朝,唐朝君之游兮道路迢迢。千年对饮兮思君迢遥,独居江心兮苦读中宵。书堂已颓兮思君切切,满眼青山兮尽醉翰墨。寄罢哀思兮君其归否,盼君归兮共饮逍遥。高谈初年兮截发以怒,闲聊青果兮坚贞妖娆。君北去兮吾思追寻,寻之不得兮惟归故里。故里不见君兮魂归何时?君不归兮云缥缈,君不归兮水缠绕,君不归兮山沉醉,君不归兮吾寂寥。  

这是画家对先贤人格诗章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膜拜,这是后辈对祖辈的追思,这是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是千年文脉的传承。  

这就是《书堂余韵》的题中之义。

[ 责任编辑: 李建群 ]
下载韶关发布APP
更多精彩

韶关发布客户端   简介:提供韶关头条热点、时政新闻、社会民生报道、便民查询等服务。

韶关新闻网公众号   简介:关注我,了解韶关第一资讯。

韶关日报公众号   简介:宣传韶关、公益服务,韶关日报微报纸。

韶关新闻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3 SGX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