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韶关新闻网 历史数据

乳源大桥:文化景观魅力无穷

2019-02-11 09:49 韶关日报 韶关日报记者 冯春华

西京古道的文化魅力

乳源大桥镇到过很多次,比如西京古道、观澜书院、蓝山源,但在2019年新春再访大桥镇,记者还是低估了大桥的“冷”热情,在韶关我们还穿一件毛衣,到了大桥镇却看到许多一起采风的市县作家诗人们都是大衣护身。镇委书记陈文忠说:要体验四季分明的季节,请到大桥来。

大桥镇是什么地方?粤北高寒石灰岩山区。这个地方,既可以行走在西京古道感怀历史,也可以在京港澳高速公路上体验现代的节奏;既可以在古村落里找寻远去的记忆,也可以在蓝山源温泉享受生活的乐趣。来自韶关市区、乳源、始兴等地的作家们说:无论如何,在大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古道小镇、养生圣地”是你随时都可以感受到的魅力。

观澜书院观涟漪

观澜,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特别是在山区村落里,想必这是一个书香人家出秀才的地方。观澜书院在乳源大桥镇大桥新书房村,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小房间50间,2012年与西京古道同时被列入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从乳源人文历史中可以看出,观澜书院是当时西京古道上的一处链接点。整个建筑美观大方,具有较高的建筑技艺,是明显的客家建筑风格。“西京古道”作为一条不乏文人墨客曾走过的重要历史通道,不仅仅遗留着古代建筑、交通、经济贸易等丰富的历史内容,还有丰富的书院文化在推动着当时沿途的文化教育。  

书院坐落在大桥河畔,正前方一览滔滔奔流的大桥河水,波涛后浪推前浪,波澜起伏,滚滚向前,故取名为“观澜”。书院建成后,罗集全村子弟入泮读书,为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发挥过巨大作用。大桥村自明朝宣德年间立居以来,人丁旺盛,清代有一首咏大桥八景诗云:“溪江横带晓云霞,曲折绕村数百家。水秀山清称盛地,卜居斯土福迩遐。”当时,有数百户人家的大桥村,人文蔚起,大兴文教之风,其秀者敦诗书尚礼义,有才智的勤奋求学读书,尊儒重教之风相延,历代人才辈出。到民国初,秀才、举人、大学生共计150余人。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学子,背靠书院,面向大河,吟诗作对,那是多么写意的读书生活。

深源村寻找余靖功绩

在我们到达深源村时,深源村正在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欢乐祥和过大年”主题活动。只见余靖纪念馆前红灯笼高挂,一墙之隔的祠堂,欢声笑语,采风团成员与村民们一起体验了年味十足的喜庆活动。  

深源村古村落整体建筑保存较为完好,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坐西北向东南,背靠背夫山,面向风水塘。全村古民居约有130间,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分布为四横排,一纵列,形成方形格局。古民居取材均采用当地盛产的青砖石、木材、土砖混合搭建,地基由青砖石铺就,木材为屋梁搭构,墙体采取青砖、土砖混合搭建,使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房屋具有通风、采光、防潮、隔热、保温、防风、防火等特点。  

在深源村,村民全是余姓。据资料显示,该村村民在此居住已有600多年。余氏宗亲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的彪炳青史,从2013年开始筹备建设余靖纪念馆工作,建成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村民们通过古代名臣的事迹、古老的祠堂、村落和精美纪念馆、现代化的展示和宣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历史文化名人。通过宣传余靖的勤政和清廉朴素等文化和思想,提高风采文化内涵,让余靖精神文化融入时代。

自觉传承红色文化

乳源文史专家许化鹏带着我们行走在大桥的山水田间,寻找革命英雄的足迹。大桥镇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特别是革命战争时期,大桥镇的深源、岩口、核桃山等村一带为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1年2月,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由连县东进,到老坪石后经西京古道南下乳源北部梅花(今乐昌市梅花镇),与国民党军展开一场恶战,双方伤亡惨重。以铁龙头为中心的周边村庄和地区成了红七军战后休整、伤员养伤、反围剿的主要地区,400多名红七军伤病员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救护红军、掩护44名伤员养伤两个多月。为救护红七军,铁龙头村、到角村、岗头村遭国民党军围剿,村庄被烧毁,其中铁龙头村两次被剿烧,村民在反围剿中遇难者共80多人。在恶战后撤退时5位红七军战士牺牲,由当地村民掩埋在园子背、东京洞、到角、陈家、中张等地,历年扫墓至今。  

大桥镇北部的核桃山村,在革命战争时期,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为革命战争胜利英勇捐躯。1949年初,乳北人民抗征队(代号为洪炉队)以核桃山等地为据点,在梅花、云岩、清源、大桥等地区进行革命活动,多次在核桃山书房召开秘密会议,商议开展乳北地区武装斗争等重大问题。目前,会议旧址还保存了下来,会议旧址原为核桃山书房,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面积250平方米。  

从大桥出来,高速路上车流滚滚,春潮涌动,正像大桥镇的发展一样,向着前方奋进,奋进。  

责任编辑:侯海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